%e7%b6%b2%e7%ab%99test

1986年,在言論自由與集會遊行尚未開放的年代,「樂山文教基金會」成立了,在時任基金會執行長的丘如華女士與許多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開始推動各項文化教育工作,在當時民風未開的社會氛圍中即積極參與公眾議題,樂山文教基金會在解嚴後一個月發動「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是當時台灣少數關注都市保存與家鄉守護教育的NGO組織。

2004年六月基金會主要成為繼而籌備成立的「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仍持續地基於對台灣歷史文化與環境的關懷,堅持以NGO的角色,透過國際事務參與及多面向的整合溝通,促進歷史資源以及空間環境之永續經營。多年來,在歷任陳邁、何傳坤與現任喻肇青理事長的帶領之下,學會致力於文化保存、社區營造、民眾參與、管理維護、環境教育等推廣與發展。於國內藉由各類活動的舉辦,啟發民眾生活意識中的歷史、文化感,進而自發性地投入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工作。

一路走來,持續與無數國內外民間組織共同建立相互支援合作的經驗,是一段辛勤踏遍海內外卻也成果豐美的歷程,例如臺北迪化街保存運動催生了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的政策制定、高雄竹門發電廠是台灣第一個產業遺產保存案例、臺北建國啤酒廠是產業線活保存的首例;此外有臺北舊鐵道沿線產業遺產 (除了建國啤酒廠外尚有鐵道部、華山酒廠、松山菸廠、臺北機廠等) 、剝皮寮歷史街區、寶藏巖聚落、樂生療養院、平溪、金瓜石、九份與水湳洞聚落、三峽老街、桃園埤塘、新竹湖口與北埔、台南新化、高雄美濃、澎湖馬公、馬祖、蘭嶼…等,我們深知若沒有都市保存觀點的突破,就沒有爾後文化資產再利用的機會,包括歷史街區再生、聚落保存與產業遺產活保存課題的提倡,逐漸讓大眾重新思考文化資產的時代意義與可能性,這樣的腳步不曾停歇,在台灣各地都留下足跡,並持續地付出關懷。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作為一個學術研究與歷史資源經營管理的民間單位,面對大稻埕地區正面臨的空間、產業與社會的變動期,經常性工作與活動設計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向。相關內容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向:

大稻埕歷史街區總體研究計畫:台北三市街、大稻埕特定專用區、永樂市場周邊、北門周遭的歷史文化路徑等。
歷史資源經理國際趨勢研究:世界遺產、國民信託、產業遺產、區域型文資、世界記憶、歷史都市地景、創意城市等。
URS44國際合作交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