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鐵道、我們的記憶」產業遺產國際研討會 Taipe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Heritage

一、緣起與目標
臺北市在清代從農業鄉鎮,隨著對外貿易網絡,逐步發展成人口聚集的河港市街,配合城市所需,率先全臺發展出工業設施,配合著鐵路鋪設,進一步在臺北鐵道沿線上發展出密布著各類型工業廠房,一度臺北工業發展蓬勃。工業廠房因地理區位、消費需求而日益發展蓬勃,許多居住於臺北的人們工作於各式新式工廠,市民生活並與鐵路產生密切連結。
臺北第一波工業發展自清末而起,乃順應清末外患及自強運動思維,以軍需機械工業為起頭,同時開始發展鐵路系統。第二波為日治下的1910至1920年代,待城市發展、臺灣全島鐵路交通網絡建設完成後,以食品加工及生活消費為主,發展糖廠、酒廠、菸廠、樟腦精製等產業。其中,「東臺北」鐵道沿線因具有水質優良、土地便宜等區位優勢,而成為當時發展的主要區域。1930年代,為進一步發展臺灣本島重工業,臺北相繼出現許多新穎的大型機械廠或廠房擴建,使得東西向的工業廊帶更趨完整。
臺北鐵道沿線的農工業廠房因歷史、地理區位而日益發展蓬勃。彼時有為數眾多的人們工作、生活於其中,為臺灣創造驚人的經濟產值,換來無數家庭溫飽。但這段工業記憶卻隨著1960年代後都市化、鐵路地下化及產業轉型等進程而慢慢消逝。所幸1990年代末,國內開始重視產業文化資產(industrial cultural heritage)重要性,使得城市中的舊有廠房有了新的可能。經歷一連串保存運動和空間活化後,藝術與人文活動得以進入原廠房空間,開創了文化園區的再利用風潮。
今日,產業文化資產所蘊含的空間特性與生活記憶漸受重視,如何彰顯過去廠房空間的獨特性也成為重要課題。經過文化資產價值審議和指定保存後,工業地景更成為了臺北市區獨特而重要的都市景觀,讓產業歷史有得以被闡釋的機會。
承襲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歷史性都市景觀建議文〉和2012年〈亞洲工業遺產台北宣言〉之精神,本次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產業文化資產領域相關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共同討論產業文化資產面臨的保存與發展課題,尤其著重於都市保存、空間經營,及推廣教育上之實踐。我們希冀透過跨領域、跨地域經驗交流,促進彼此的學習與反省,讓產業文化資產的保存願景再進一步驅動向前,並彰顯亞洲地區工業遺產之自明性。
二、研討子題
- 產業遺產與市民生活
- 產業遺產與都市景觀
- 亞州產業遺產保存啟示
- 產業遺產與城市自明性
三、活動方式及注意事項
【現場參加】(報名已截止)
- 現場開放60位事先報名之民眾進場
- 名額優先開放給產業文化資產相關工作者、研究者
- 已公告正取名單,並寄送錄取通知
- 當日各場次視座位狀況開放現場候補
- 本活動提供全程實體參與者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12小時(本活動無提供數位學習時數,且現場無全程參與者不提供部分學習時數)
【線上參加】(無需報名)
- 活動全程於主辦單位FB粉絲專頁進行中、英、日文直播
- English and Japanese live stream available.
- Facebookで日本語ライブ配信します
四、聯絡方式
- 聯絡人:張小姐
- 聯絡電話:02-2314-1717
- e-mail:tw.ihrm@gmail.com
- 主辦單位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HRM.TAIWAN
五、研討會議程
- 中文版議程表:https://ppt.cc/faUsMx
- English Agenda: https://reurl.cc/jGEaZ1
- 日本語日程表:https://ppt.cc/fmil1x